《核舟记》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

核舟记》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

核舟记

作者:魏学洢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

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核舟记》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

译文

明朝有一个手艺奇巧的人,名叫王叔远。(他)能用一寸长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小船从头到尾大约长,两粒黄米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的)两旁有小窗户,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窗门)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门)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3-4]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是个和尚)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和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画幅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左端,右手指着画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转,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书画卷子底下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袒开胸怀,露出两乳。(佛印)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珠子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茶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茶壶),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3-4]

船的背面稍平,作者在上面刻(题)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色的。

总计这只核舟,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刻了箬篷、船桨、火炉、茶壶、画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字词注释

(1)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2)曰:说,这里指,叫。

(3)以:用。

(4)径:直径。

(5)之:的。

(6)为:做,这里指雕刻。

(7)罔(wǎng)不:无不。

(8)因:顺着,就着[1]。


(9)势:样子

(10)各:各自。

(11)尝:曾经。

(12)贻(YÍ):赠。

(13)余:我。

(14)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15)泛:泛舟,坐着乘船浮行。

(16)云:句尾语助词,无意。

(17)之:代词。它,这里指船舱。

(18)开:开设。

(19)启:打开。

(20)而:表顺接关系。(修饰关系亦正确)

(21)相望:左右相对。

(22)焉:语气词。

(23)之:代词。它,这里指窗。

(24)兴:起

(25)则:就。

(26)徐:缓缓地。

(27)石青:一种矿物质的蓝色颜料,这里译为用石青。

(28)糁(sǎn):涂染,名作动。

(29)峨冠(guān):高高的帽子,这里指戴着高高的帽子。

(30)而:表并列,并且。

(31)髯: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32)居:位于。

(33)为:是。

(34)阅:阅读,看。

(35)执卷端:拿着画卷的右端。执:拿着。卷端:画卷的右端。

(36)抚:轻按。

(37)卷末:画幅的左端。

(38)如:好像

(39)语:说话。

(40)现:露出。

(41)侧:侧转。

(42)其:他们的。

(43)比:靠近。

(44)绝:极,非常。

(45)类:像。

(46)矫:举。

(47)属 (zhǔ):相类似。

(48)诎:同“屈”,弯曲。

(49)而:表并列,并且。

(50)倚之:(左臂)靠在左膝上。

(51)之:代词。它,这里指左膝。

(52)可:可以。

(53)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69)楫:船桨。

(54)舟子:撑船的人。

(55)状:……的样子。

(56)其:那。

(57)椎髻:梳着椎形发髻,名作动词。髻,在脑上或脑后挽束起来。

(58)衡:通“横”,与纵相对。

(59)攀:通“扳”,扳着。

(60)若:好像。

(61)视:看着,这里指目光。

(62)端:正视。

(63)容:神情。

(64)寂:平静

(65)然:……的样子。

(66)其:那。

(67)夷:平。

(68)题:题写。

(69)其船背稍夷:那船的顶部较为平坦。夷,平{夷为平地}。

(70)曰:刻。

(71)甫:通“父(Fǔ)”,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72)钩画:笔画。

(73)了了:清楚明白。

(74)其:代字。

(92)墨:墨色。

(75)用:刻着。

(76)篆章:篆字图章。

(77)丹:朱红色。

(78)通计:总计算。

(79)为:刻有。

(80)有:同“又”,用来连接零数与整数。

(81)而:表转折,却,但是。

(82)曾(céng):竟

(83)盈:满。

(84)简:挑选。

(85)修狭:长而窄。

(86)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奇妙啊!矣哉: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了啊”。“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1]


朗读节奏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 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 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词解

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选得《虞初新志》,略有删节。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嘉兴)人。“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也可以抒情和议论。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巧,特殊精湛的技艺。奇巧人,这里指具有奇妙精巧手艺的人。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径寸,直径一寸,用来形容圆形物的细小。以;拿,用。径寸之木:直径一寸长的木头。为,做。这里指雕刻。器皿:碗碟杯盘一类的用具。

罔不因势象形:罔,无、没有。因,根据、依据。这里指就着。象,模仿,这里指雕刻。

尝贻余核舟一:尝,曾经。贻,赠送。

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游赤壁。大苏,苏轼(公元1036-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宋代眉山(现在四川省眉山县)人,著名文学家。人们称他和他的弟弟苏辙为“大苏”“小苏”。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浏览。苏轼曾游赤壁,写过《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在现在湖北省黄冈县城外。盖......云,表推测之意。泛,泛舟。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零数,还有一些。

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二个黄米粒那样高。可,大约。许,上下,左右。

中轩敞者为舱:敞,宽敞、明亮。

箬篷覆之:箬篷,名词用动词,用箬篷。用竹叶做成的船篷。

焉;语气词。这里指陈述。

雕栏相望: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石青糁之:意思是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石青,青绿色颜料。糁之,涂在刻的字上。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而多髯者,戴着高高的帽子而且有很多胡须的人。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佛印居右:佛印,人名,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

鲁直居左:鲁直,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字鲁直。他也是苏轼的朋友。

苏、黄共阅一手卷: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

其两膝相比〈者〉:相比,苏东坡的左膝和黄庭坚的右膝互相靠近。比,靠近。者,……的人,这里指“……的样子”。

佛印绝类弥勒:绝,极。类,像。弥勒,佛教菩萨之一。

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袒,裸露。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不属,不相类似。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右膝,卧倒右膝。诎,同“屈”。弯曲。

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念珠,念佛经的人手里拿的串珠。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舟尾横卧一楫:楫,船桨。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舟子,船夫。

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梳成椎形发髻。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船前的横木。

其人视端容寂:视端容寂,眼睛正视茶壶,神色平静。端,正、直。

其船背稍夷:背,脊背。这里指船顶。夷,平,平坦。

天启壬戌:天启壬戌年,就是一六二二年。天启,明熹宗年号。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常熟人姓王名毅字叔远的人刻的。虞山,现在江苏省常熟县西北,这里用来代替常熟。过去文人常常用自己家乡的名胜代替自己的籍贯。甫,通“父”,古代加在男子名字后面的美称。

钩画了了:了了,清清楚楚。

其色墨:墨,黑。

篆章:篆字图章。

其色丹:丹,红、朱红色。

为人五:为,刻有。

曾不盈寸:还不满一寸。曾,尚、还。盈,满。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同“拣”挑选。修狭,长而窄。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矣哉,加重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了啊”。

船背稍夷:夷,平。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里的文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里的文句,清凉的秋风缓缓地吹来,江面上没有泛起波纹。徐,缓缓地。 兴,起。


通假字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与竖相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 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拣。)

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一字多义

奇: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异、罕见、)(技艺)奇妙,奇特。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

有: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加上,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为:1.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是雕刻的意思。)

2.中轩敞者为舱 (是)

3.为人五:(刻有)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可:1.高可二黍许 (大约)

2.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画卷的右端”)

2.其人视端容寂 (形容词,“端正、正”)

木:1.能以径寸之木 (木块)

2.以至鸟兽、木石 (树木 )

者:1.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2.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曰: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叫作)

2.文曰:天启壬戌秋日 (是)

扇:1.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扇,量词)

2.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扇子)

启: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

2.天启壬戌秋日 (古代称立春、立夏为“启”)

而: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并且)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转折,但是)

3.启窗而观(连词,然后)

以:1.能以径寸之木 (用)

2.以至鸟兽、木石 (甚至)

语:1.如有所语(说话)

2.此中人语云(告诉)

盖:1.盖大苏泛赤壁云(大概)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

云:1.盖大苏泛赤壁云(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

2.此中人语云(说)


古今异义

1、卧右膝:卧

古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今 义:躺下,躺着的样子

2、其两膝相比者:比

古义:靠近。

今义: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3、高可二黍许:可

古义:大约。

今义:可以。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

古义:通“拣”,挑拣。

今义:简单,容易。

5.人物

古义:人和物

今义:被描写或有突出贡献的人

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

古义:竟然

今义:曾经

7.高可二黍许:许

古义:左右

今义:答应或表示猜测

8.约八分有奇:奇

古义:零数

今义:不成双的(跟“偶”相对)

9.尝贻余核舟一:尝

古义为曾经

今义为尝试

10.罔不因势象形:象

古义为雕刻

今义为形状,样子


定语后置

1.原句:核舟一

正确语序:一核舟

2.原句:篆章一

正确语序:一篆章


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诎:通“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5)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巧:形容词作名词,特殊技巧)

(6)而竖其左膝(竖: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竖,竖起)

(7)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棰形发髻)


倒装句

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倒装句表强调。


省略句

(1)则题名其上,省略于,原句应为:则题名于其上。

(2)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于,原句应为: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双重否定句

(1)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2)罔,没有;无。

(3)罔不,无不;全都。

(4)因,顺着;就着。

(5)象,模仿,这里指雕刻。


句型

1、判断句 盖大苏泛赤壁云(“大苏泛赤壁”是主谓词组,在句中充当谓语,说核舟刻的是什么,主语承上一分句宾语省略:核舟。“盖”,副词,相当于“大概”。) 中轩敞者为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以上两句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2、定语后置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

3、省略句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句首省略主语:佛印)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各隐卷底衣褶中 居右者椎髻仰面 居左者执蒲葵扇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以上五句中,“居”、“隐”、“题名”后面均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4、固定结构 如有所语(“有所”,固定格式,意思是“有……的人,或东西,或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


文章理解

文章赏析

从文章开头至“盖大苏泛赤壁云”为第一段,简练概括地告诉读者,王叔远有着不同凡响的雕刻技艺,他能在“径寸之木”上,随意雕刻出不同形状的艺术品。然而更绝的是,他能利用木头天然图纹、形状,表现各自形态。“罔不因势象形”,强调了“形似”;“各具情态”,则突出了“神似”。这样,也就突出了王叔远是个“奇巧人”。“盖大苏泛赤壁云”的“盖”,在这里作副词,为“大概”之意。从核舟上刻的人和景物来看,是“大苏泛赤壁”。但《赤壁赋》写苏东坡泛舟游赤壁,虽有其事,但是没有说有黄鲁直和佛印和尚伴游。这样,也就间接地说明了雕刻者善于根据苏东坡的原文进行想像。核舟上刻着苏东坡游赤壁,这点明了整个核舟所刻画的主要内容。“盖大苏泛赤壁云”在全文起着“桥梁”作用。这一段只五十余字,用笔经济、简练,层次清晰,交代清楚,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也约略点示了核舟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从“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至“嘻,技亦灵怪矣哉”为第二段。本段又可分五小节。起笔时,作者如剥笋似地进行具体的描述,很有层次感。先写核舟的长和高,“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以核舟本身之小,来显示核舟工艺品的精巧;比喻也因之出奇。文章接着进入具体的描述。先写“中轩敞者为舱”,着力突出在这一特定的条件下,船舱的高大、宽敞,以及在核舟中所占据的位置。小舟不满“径寸”和“轩敞”的船舱,一小和一大相映,形成强烈的对比,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来显示核舟雕刻艺术的特色。接着,叙述船舱上还覆盖着“箬篷”,舱旁有“左右各四,共八扇”小窗;八扇小窗,是活动的,能开能关,所以“启窗而观”则“雕栏相望”,闭窗时所刻的前后《赤壁赋》中的脍炙人口的名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则显现于眼前。在“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核舟”上刻字、景、人、物既细腻逼真,又富有诗情画意,其情趣之妙,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足以显示王叔远精妙绝伦的雕刻技艺。而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把工艺品上的诗情画意,生动逼真地表达出来,也足见他艺术手腕之高明。


第二、三小节,着重介绍核舟上的五个人物。写人物是为了增强作品的活力。如果读者细细留神、品味,就不难看出雕刻艺人有着惊人的想像力。《赤壁赋》文中“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没有交代“客”是何许人,而雕刻艺人却选择了黄鲁直和佛印和尚,把人物具体化了,并在具体化的过程中加以个性化。由此,作品对他们三人精神状态的描写,也就成为这件工艺品最有光彩的部分。首先,文章交代各自的形态和所处的位置。王叔远这位民间雕刻艺人,在雕刻时,简直是发挥了戏剧导演的才能。在不大的核舟船头,三个人没有平均地占据仅有的一点空间,他们“坐”得各有特色。作者的运笔有时采用粗线条,一笔带过,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有时采用工笔画似的手法,如“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苏、黄组合在一起,让他们“共阅一手卷”,特别是“各隐卷底衣褶中”,这就把最微妙的情景描述出来了,笔触显得十分细腻。而此时的佛印和尚,“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沉醉在清风、明月之中。尤其精彩的是,在佛印和尚的左臂上挂着历历可数的佛珠。从最细微处落笔,雕其貌而刻其神。“执,抚,指,语,矫,视”等几个动词画龙点睛,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使人物活灵活现。三个人物的表情,身上的服装,手中的道具,在特定的情景中互相映衬,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美。

对于船尾上的两个船夫,作者的描写也笔力不减。“横卧一楫”,雕刻艺人刀法之妙,表现得淋漓尽致。“横卧一楫”就是说船桨停止划动,船在江中随波荡漾,此时方可进入泛舟江上,漫游赤壁的诗情画意之中。而两个船夫,其一“若啸呼状”,另一“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淡淡的两笔,陡然生辉,两个舟子进入规定的情境之中,被勾画得栩栩如生,而舟子的情态和泛舟的主角的情态又是呼应的,具有整齐美。

第四、五小节,分别记王叔远在核舟背上刻题名和印章,并对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作了统计。核舟背上题名和印章不是可有可无的,因为它保证了工艺品的完整,反映了艺术的高超。“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笔画工细,并且线条清晰。船背题名“其色墨”,篆字图章“其色丹”,着色黑红相衬,再加上船舱十六个字用“石青糁之”,从船头到船尾,色彩和谐、协调,艺人的创作态度,从始至终,一丝不苟。“通计一舟”,连续用了九个“为”字,细致地罗列,用形象、简洁而又带有立体感的描述把核舟显现在读者面前。众多的人和物都是雕刻在“计其长曾不盈寸”的“修狭”的桃核上,其技艺就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文章一开头向读者介绍民间雕刻艺人王叔远的精湛的技艺和核舟的内容后,便按顺序写核舟的长、高、船舱、船头、船尾、船背,最后对核舟上雕刻的人、物、字,进行统计,与开头相呼应,用赞誉王叔远鬼斧神工之绝技结束整篇文章,犹如一根丝线,串缀珠玉贝石而成整体。通篇四百多字,每个字的选择,就像这巧夺天工的核舟一样,精雕细琢。核舟是雕刻工艺品,直接给人以视觉感受。通过作者细腻而传神的描述,引起读者的想像,加深对核舟的视觉印象,完成了它独特的审美功能。本文意境深邃,想像丰富,对比巧妙。核舟形体之小和人、物之多;神态之活和情态之细;动中有静和静中有动;文字浅显和意境深邃等,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对比中显示雕刻艺术的精湛和诗意美。同时我们还要提到,雕刻艺人有着不凡的见识。我们知道苏东坡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问世以来,可说在文学史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其艺术成就之卓尔不群是有口皆碑的。但另一方面,它直接地显露出对整个人生的空漠之感,而黄鲁直一生仕途坎坷,哲宗绍圣年间,新党用事,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贬其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晚年卒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他们在政治上不得志,仕途上一片暗淡。为了逃避政治,必然要采取消极的“退隐”、“归田”、“远游”等手段,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他们必然会和皈依佛门的佛印和尚引为同调。所以,雕刻艺术家补充了《赤壁赋》中“客”的具体人物,其艺术想像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的确,《核舟记》把核舟雕刻升华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同时核舟又增强了《核舟记》的艺术魅力。


整体把握

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生动的表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舟上五人,须眉比见,其他如箬篷、窗、楫、壶、炉等,无不应有尽有;还有三十四个字,勾画了了,真可谓巧夺天工。本文就是对这件艺术品的文字说明。阅读时,要善于运用想象力再造出这件艺术品的形象,并仔细品味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本文作者经过细致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描写了船的4个部分,分别为,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虞初新志》本文题目末字“记”,系指文体而言。“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全文写了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它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来写,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记是本文的文体,这里有描述的意味。

折叠题目解说

“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它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来写,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记是本文的文体,这里有描述的意味。


分段

第一层(第2至第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又可分为三小层:

第一小层(第2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即船舱。其中,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而且上面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第二小层(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这一层对表现雕品的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绍也最为详细。除了细致地写出人物的衣着、姿势而外,还着意描述了苏、黄二人泛舟时的心情。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画卷的美好意境里;也有可能他们是在观赏环境中,他们还孜孜不倦地读书!至于佛印的“矫首昂视”,则又给人一种洒脱不群的感觉。这就自然成为苏、黄二人神情的陪衬,使画面显得不单调。

第三小层(第4段)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两个舟子的神情也“不属”:一个“若啸呼状”,很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是很专注的样子。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绍了题名和篆章,以“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题名用黑色,篆章用红色,对照鲜明,于此可见雕刻家的细心。

最后 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第一段总述。“奇巧”概括出雕刻工艺的特点

第二段分述。雕刻者刻的字暗示了核舟的主题。

第三段分述。三人各具情态,栩栩如生

第四段分述。而舟子一个悠闲,一个专注

第五段总述。“灵巧”照应“奇巧”,核舟体积小,内容丰富赞叹核舟技艺巧夺天工(王叔远的精湛技术,构思巧妙)。

说明方法

【列数字】 (通过具体数字,表现语言的准确性,更具说服力。)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shǔ)许。

②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作比较】 (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①神情与苏、黄不属。

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打比方】 (打比方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

①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举例子】 (通过列举具体实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①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通过“贻余核舟一”的例子,来证明“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观点)。

文章结构

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极广,可见他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技术高超。在这样的概括介绍之后,接着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这就明显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图,即以具体作品来证明作者对王叔远技艺的评价是合乎实际的。

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至第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又可分为三小层:

第一小层(第2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即船舱。其中,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刻了对联,共十六个字,可见雕工的精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第二小层(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这一层对表现雕品的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绍也最为详细。除了细致地写出人物的衣着、姿势而外,还着意描述了苏、黄二人泛舟时的心情。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画卷的美好意境里,这是何等豁达、放旷的胸襟!至于佛印的“矫首昂视”,则又给人一种洒脱不群的感觉。这就自然成为苏、黄二人神情的陪衬,使画面显得不单调。

第三小层(第4段)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两个舟子的神情也“不属”:一个“若啸呼状”,很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是很专注的样子。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第二层(第5段)介绍舟的顶部。这一层是略写,只介绍了题名和篆章,以“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题名用黑色,篆章用红色,对照鲜明,于此可见雕刻家的细心。

最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本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句句都出自作者审视所得,毫无夸饰,逼真而又生动,读罢令人有如同亲见“大苏泛赤壁”之感。

此文体类似于现代说明文。

古文学习网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s://www.guwenxuexi.com/gaozhong/294.html
喜欢 ()or分享